服务热线
1. 法规修订与制度完善
中央层面明确加快修订《机关档案工作条例》,推进 “十四五” 期间中央和国家机关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全覆盖。国家档案局发布《推进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实施办法(试行)》,提出机关数字档案室认定标准,要求纳入国家综合档案馆接收范围的单位需接受档案主管部门认定,其他单位可自愿参与,旨在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档案室体系。此外,全国范围内推行 “机关档案分类方案、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三合一制度”,规范档案收集与归档流程。
2. 垂直管理与专业指导
针对垂直管理部门档案工作,国家档案局研究出台专项指导意见,强化系统内档案资源整合与利用。同时,联合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制定《经营主体登记档案管理办法》《公证档案管理办法》等专业规范,明确电子档案法律效力,推动跨区域档案共享互认,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。
1. 全域数字档案室建设
多地将数字档案室建设作为核心任务。例如,常州市提出构建 “四级网络新基建”,依托电子政务网实现市、区、镇、村互联互通;扬州市计划 2025 年完成全市数字档案室全覆盖,形成 “馆室一体化” 电子档案管理体系;重庆市则以 “智慧档案” 为抓手,打造市域电子文件统一归集服务中心,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文件在线归档。
2. 新技术应用与数据治理
国家档案局鼓励运用区块链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档案管理效能。上海浦东新区提出加强大数据与区块链在数字档案馆的应用,探索公共档案数据共享场景;重庆市通过 “渝快办” 平台实现企业登记档案 “掌上查”,并建立档案数据质量检测体系,实施分级分类管理。此外,多地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,要求新建系统同步规划电子文件归档方案,确保与档案管理平台有效对接。
1. 民生档案优化升级
针对社保、医保、婚姻登记等高频利用领域,政策强调提升电子档案管理便利化水平。例如,重庆市市场监管局打通成渝双城经济圈电子档案异地查询通道,实现企业登记资料 “无差异化办理”;扬州市整合民生档案资源,打造多元应用场景,推动档案服务向基层延伸。
2. 重点领域专项突破
国家档案局启动第六批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》评选,强化档案文化遗产保护。同时,针对土地承包、安全生产等专业领域,出台专项管理办法,规范档案移交进馆流程。例如,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试点工作中,明确档案管理要求,确保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据可依。
1. 安全底线与风险防控
政策明确要求强化档案网络安全防护,建立健全数据备份与应急处置机制。例如,重庆市制定档案安全隐患排查流程,严格审核第三方服务机构资质,确保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;国家档案局强调电子档案真实性、完整性验证,推广区块链存证技术。
2. 跨区域资源共享
多地通过馆际合作提升档案利用效率。成都市青羊区与成华区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经验交流,探索馆藏数据治理与资源共享模式;长三角地区推进 “馆室一体化” 协作,实现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标准统一。此外,国家档案局鼓励档案部门主动融入地方 “数字政府” 建设,对接政务云平台,拓展档案服务场景。
2025 年的政策动向为 “十四五” 档案事业收官画上句号,也为 “十五五” 规划奠定基础。下一阶段,档案工作将持续向智能化、精细化方向发展,重点包括:深化电子档案单套管理试点,探索 AI 辅助档案开放审核;推动档案数据资产化,服务政府决策与社会治理;加强档案人才培养,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力。地方政府需进一步落实国家部署,结合区域特色创新管理模式,共同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。